與國學典籍的海外傳播相比,我們還沒有系統(tǒng)的海洋經(jīng)典的域外輸出。但據(jù)林廣云、王赟與邵小森等學者的調(diào)研數(shù)據(jù)顯示:有28個國家、2097家圖書館館藏《山海經(jīng)》,31個國家、1756家圖書館館藏《大唐西域記》,33個國家、2161家圖書館館藏《佛國記》。這三本地理學科著作現(xiàn)在都歸為海洋典籍,顯然中國海洋典籍在海外有傳播基礎。我們可以粗略地對比大中華文庫四大名著譯本的情況,根據(jù)呂劍蘭的調(diào)查,收藏《三國演義》《紅樓夢》《西游記》《水滸傳》英譯本的美國圖書館數(shù)量分別僅為76家、70家、68家、64家。可見,我們有傳播中國海洋故事的文化資源。
傳統(tǒng)學術并沒有針對海洋典籍的定義,現(xiàn)在相關論述多把有一定內(nèi)容涉及海洋的典籍定義為海洋典籍,被歸為此類的文獻以地理學著作與游記居多,沒有相關海洋的專論。我們以法國人高第的《中國學書目》、袁同禮的《西文漢學書目》與王爾敏的《中國文獻西譯書目》,以及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1976年影印本、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檢索為主,大致可探析中國相關海洋典籍文獻國際傳播的狀況。
《楚辭》已有英語、法語、德語、意大利語、俄語、羅馬尼亞語、土耳其語等譯文,在《天問》與《遠游》中有相關海洋文化的內(nèi)容?!渡胶=?jīng)》是中國古代典籍中講海洋最多的著作。其節(jié)譯本在1888年便有出現(xiàn),全譯本有三本。西方神話研究學者常常以《山海經(jīng)》為藍本,引經(jīng)據(jù)典。《山海經(jīng)》在不同國家流行的原因不同。在日本被其民眾所追捧是因為契合日本的鬼怪文化,基于《山海經(jīng)》,日本文化中產(chǎn)生了標志性的鬼怪形象。翻譯過《山海經(jīng)》這一系列的有英國漢學家翟林奈、法國漢學家康德謨、德國漢學家古恩赤、日本漢學家澤田瑞穗等;研究并出版專著的有英國漢學家倭納、美國漢學家康儒博、日本的康井福順與宮澤正順等。
魏晉南北朝時期,張華的《博物志》分類記載了山川地理、飛禽走獸、人物傳記、神話古史、神仙方術等?!恫┪镏尽穼崬槔^《山海經(jīng)》后的又一部包羅萬象的奇書,填補了中國自古無博物類書籍的空白。法籍華人張馥蕊曾將其翻譯成法文。《法顯傳》又名《歷游天竺記》《昔道人法顯從長安行西至天竺傳》《釋法顯行傳》《歷游天竺記傳》《佛國記》等,這部書是研究中國與印度、巴基斯坦等國的交通和歷史的重要史料。1816年,德國人克拉普羅特在中國得到此書,并帶回歐洲。1836年,法國漢學家佩爾·阿貝爾·雷穆薩就此出版了法譯本《法顯:佛國記》,此書開始流傳于歐洲。隨后,英國人比爾、翟理斯、理雅各均有英譯本出版;1923年,翟理斯又出版了新譯本。英文全譯本先后出現(xiàn)過七部。對于《佛國記》的相關研究,有蘇聯(lián)學者奧西波夫于1948年出版的《十世紀前印度簡史》,日本學者足立喜六的《法顯傳考證》,印度史學家恩·克·辛哈、阿·克·班納吉的《印度通史》,巴基斯坦學者M.卡比爾的《巴基斯坦簡史》,斯里蘭卡史學家尼古拉斯、帕拉納維達納的《錫蘭簡明史》,印度尼西亞學者薩努西·巴尼的《印度尼西亞史》等。第一個翻譯《佛國記》的中國譯者是李榮熙,在1957年出版英譯本。北魏酈道元的《水經(jīng)注》,據(jù)文獻記錄海外版本多達33種。
隋唐五代時期的《大唐西域記》,曾在日本流行,在法會上日本僧人會吟誦、講授、引用此書。1857年該書有了法譯本,1884年有了英譯本。1912年、1936年、1942年、1972年,日本均有關于此書的有分量的研究專著或譯著出現(xiàn)。1961年,“大唐西域記研究會”在龍谷大學成立。義凈的《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》在1894年由法國學者沙畹在巴黎出版法譯本,書中有沙畹自己的注解,這是該書目前所見最早的西文譯本。此外,該書還有俄文、英文與日文的譯本。英國學者比爾、杜特分別于1911年和1962年節(jié)譯了該書,1986年,印度學者拉蒂卡·拉希里全譯了此書。在東亞,日本學者于1940年、1942年翻譯該書,印度尼西亞語的《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》是英譯本的轉(zhuǎn)譯本。2018年,美國夏威夷大學學者Tasen Sen有譯著詳細介紹了書中的部分內(nèi)容。
兩宋時期,趙汝適的《諸蕃志》上卷記海外諸國的風土人情,下卷記海外諸國物產(chǎn)資源,是研究宋代海外交通的重要文獻?!吨T蕃志》記載了東自日本,西至東非索馬里、北非摩洛哥及地中海東岸中世紀諸國的風土物產(chǎn),并記有自中國沿海至海外各國的里程及所需日月,內(nèi)容豐富而具體。該書在19世紀引起西方學者的注意。德國漢學家夏德1870年來華,在華20余年,曾研究該書,后與美國漢學家柔克義歷時6年完成了翻譯。譯著內(nèi)容反映了12—13世紀中國和阿拉伯的貿(mào)易情況。1912年12月29日,《紐約時報》用了將近一整個版面報道并高度評價該譯本。1930年,中國學者馮承鈞校注《諸蕃志》還參考了這部譯著。
元朝時期,李志常的《長春真人西游記》主要記載了長春真人丘處機西行的經(jīng)過,廣受西方學者關注。1866年,巴拉第·卡法羅夫?qū)⒃摃g為俄文。此后,1867年,法國人鮑梯出版了法語譯本。1887年,俄駐北京使館醫(yī)生貝勒士奈德所譯的英譯本在倫敦出版。北京大學所藏為該版本1910年的重印版,水平甚高,是中國學者注解《長春真人西游記》的重要參考書之一。1931年,阿瑟·戴維·韋利出版了英譯本。周達觀的《真臘風土記》是一部介紹位于柬埔寨地區(qū)的古國真臘歷史、文化的中國古籍,海外影響比較明顯。據(jù)侯松統(tǒng)計,《真臘風土記》已有法譯本3部、英譯本4部,德語、日語、韓語、泰語、柬埔寨語、越南語、西班牙語、意大利語、希伯來語譯本各1部。1819年,法國漢學家雷穆沙出版了法譯本。1902年,漢學家伯希重譯《真臘風土記》。1918年,戈岱司撰《真臘風土記補注》。1931年,中國學者馮承鈞將戈岱司的法文版《真臘風土記補注》翻譯成中文,再次引起中國學界對此書的重視。1933年,戈氏再撰《真臘風土記再補注》;1951年《增訂本真臘風土記箋注》出版,這是戴密微與戈岱司整理伯希遺作的成果。法國漢學家在該領域一直領先。日本學者在1936年出了譯著,1972年有研究著作出版。1967年,紀爾曼出版了英譯本。1971年,李添丁出版柬埔寨文譯本,并在后面的兩年里兩次重印。另外,雜劇作品《張生煮海》中的哪吒、龍女等海洋神話人物形象,也曾引起德國學者艾伯華的研究興趣。
明朝相關文獻的海外傳播較少。清朝時期《海錄》口述者謝清高曾在清朝初年隨西洋商船游歷世界各地,成為清代最早放眼看世界的人之一,書中提出了一些獨到見解,對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有較為重要的參考價值。漢學家裨治文在《中國叢報》1840年第9卷第1期介紹了該書,評價甚高,稱之為“所見過的最好的航行書”。魏源的《海國圖志》1851年傳入日本,先后出現(xiàn)了23種翻刻本。1845年,該書傳入朝鮮,被稱為奇書,對朝鮮的社會變革也有較大的作用?!剁R花緣》是清代文人李汝珍創(chuàng)作的長篇小說,小說前半部分描寫了唐敖、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游歷的故事?!剁R花緣》在日韓較為流行,1840年洪羲福用古朝鮮語全譯《鏡花緣》,2012年現(xiàn)代韓語版本出版。從1946年到2020年,日本的相關研究論著24項。在歐美,翟里斯、埃塞爾·安德魯斯、戴乃迭、白芝等人翻譯過此書。《靖海氛記》在國內(nèi)已失傳,但英譯本仍在。
綜上所述,中國相關海洋文獻的翻譯史以外國人為主導,有“墻內(nèi)開花墻外香”的現(xiàn)象。從學科的角度看,海洋文獻中的地理學著作遠高于數(shù)學、農(nóng)學等其他學科。中國海洋典籍在新時代得到了充分的重視,當下,中國國力逐漸強大,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彰顯了大國擔當。2013年10月,習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亞訪問時提出共建“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”的倡議。他指出,當前,以海洋為載體和紐帶的市場、技術、信息、文化等合作日益緊密,中國提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,就是希望促進海上互聯(lián)互通和各領域務實合作,推動藍色經(jīng)濟發(fā)展,推動海洋文化交融,共同增進海洋福祉。新時代,我們需要講好中國海洋故事。
蘇州東方翻譯院是蘇州地區(qū)專業(yè)、資深的英語翻譯公司,專業(yè)母語翻譯,以質(zhì)量、服務贏得客戶。如需詳細了解請咨詢0512-65730886,以上文章如涉版權糾紛請和我們聯(lián)系。
推薦閱讀:提升典籍英譯作品的國際傳播影響力
【發(fā)布時間】2022-03-04 【信息來源】管理員 【瀏覽點擊】1343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