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新聞中心揚州翻譯公司馮唐對話李繼宏:翻譯的本質(zhì)是什么?
7月12日,譯者、作家李繼宏和作家馮唐在視頻號上展開了近2小時的暢談。他們的話題從李繼宏成為翻譯家的經(jīng)歷展開,再延伸到漢語習(xí)慣與原文作者表達習(xí)慣的關(guān)系、如何看待經(jīng)典譯本與新譯本等諸多話題。
早在2021年11月,馮唐與李繼宏就曾視頻連線,以“這些作家用文字打敗時間”為主題,探討“世界名著打敗時間”背后的原因。馮唐表示,兩人雖然住在不同地方,不曾見面,但聊得非常投緣。于是,就有了本次直播合體,話題也更加廣泛和深入。
李繼宏(右)和馮唐視頻對話智慧和悲憫之心李繼宏生于1980年,畢業(yè)于中山大學(xué)社會學(xué)系,從2004年開始從事翻譯,譯有“李繼宏世界名著新譯”系列,迄今已出《小王子》《老人與?!贰秳游镛r(nóng)場》《了不起的蓋茨比》《瓦爾登湖》《月亮和六便士》《傲慢與偏見》《喧嘩與騷動》《簡·愛》《在路上》;還譯有《追風箏的人》《與神對話》《公共人的衰落》《窮查理寶典》等數(shù)十種圖書。
他表示,原來的社會學(xué)背景和哲學(xué)閱讀積累給了自己很大的幫助?!白龇g不是文字到文字的交流,是意識活動到意識活動的交流?!彼f,“翻譯是什么?是通過作者的文字還原他在寫這些文字時的意識活動,并再現(xiàn)這些意識活動,讓讀者能夠體會他?!贝送猓麖男【蛯懝朋w詩,他相信詩歌也鍛煉了自己的語言表達。
馮唐也認為翻譯的本質(zhì)是意識的交流。要把這份交流做好,語言、文字、翻譯技巧是一方面,但更重要的可能是智慧:“也就是說,你有足夠的智慧和悲憫之心去理解這本書里發(fā)生了什么,理解原著作者想表達什么,這樣才能更好地傳達給讀者?!?/span>
李繼宏譯作(部分)文本內(nèi)外的體貼二人以凱魯亞克的《在路上》為例,聊起如何處理自身漢語習(xí)慣與原著作者表達習(xí)慣之間的關(guān)系。馮唐直言如果是他來翻譯,這會是他眼中難度最大的文本之一,“凱魯亞克的語言非常有特點,他不像經(jīng)典英文作家,比如狄更斯和薩克雷的語言,也不像現(xiàn)代小說很零碎的意識流,他有一股勁兒,這股語言之力可以帶動你從東海岸奔向西海岸,從西海岸再到東海岸?!?/span>
“我看書的時候,往往看不到文字,只能看到作者的意識。比如我在書里看到一個蘋果,我看不到‘蘋果’這兩個字,我只能在腦海里看到一個蘋果的樣子。”李繼宏回應(yīng)道,“我一直認為文字不重要,重要的是作者試圖表達什么,他的思維活動是什么,他想表達什么樣的情感和意境,這些才是重要的?!?/span>
在文本翻譯之前,他也會先做文本分析。比如當年翻譯《老人與?!?,他會先抓到海明威最明顯的文體特征——句子特別短?!斑€有統(tǒng)計學(xué)上的特征,海明威不太用形容詞,虛詞很少,實詞很多。他說這個人笑就說這個人笑,不說這個人會心一笑,也不說悲傷地笑。大家說他的文風非常硬,正是如此。這樣的文本分析是翻譯之前必不可少的?!?/span>
回到《在路上》,李繼宏透露自己在翻譯中同樣做了很多文本之外的研究:去看凱魯亞克的演講,去看他的其他作品、他與朋友的書信集,通過各種信息試圖貼近他的原意?!肮饪吭?,很難徹底了解作者真正的意識?!?/span>
李繼宏譯《在路上》在經(jīng)典與新譯之間在某種意義上,馮唐和李繼宏的翻譯歷程有著相似之處:“半路出家”、非語言專業(yè)科班出身、譯作都得到過兩極評價。
“很多外文經(jīng)典已經(jīng)有了著名前輩作家的翻譯,這些翻譯流行已久,而前輩譯者也去世了。當你覺得這些翻譯還有不足,想要重譯,馬上就會聽到一些反對的聲音?!瘪T唐說到自己翻譯的《飛鳥集》,“其實《飛鳥集》出來那會現(xiàn)代漢語都還沒有完成形成,但大眾不管這些,他們覺得你的翻譯破壞了經(jīng)典,特別是個別地方有所冒犯的時候。”
李繼宏說,中國真正變成一個現(xiàn)代化的國家,其實也就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到現(xiàn)在。“我很喜歡傅雷先生,他是翻譯巴爾扎克的專家,但他當時連巴爾扎克的全集都沒有,這是時代的局限性。”李繼宏稱,他之所以對自己的新譯本有信心,不是因為個人才智,而是因為自己身處一個更好的時代,在獲取資訊和信息方面比前輩們先進、便利太多。
至于評價,他表示如果作品真正有生命力,它一定可以打動讀者,就像當代詩句里除了“面朝大海,春暖花開”,深入人心的還有“春風十里不如你”。
李繼宏稱,“我翻譯的出發(fā)點也非常簡單,讓年輕讀者讀外國文學(xué)時不要像我小時候那么痛苦,他們可以在閱讀里找到樂趣,他們可以多一個譯本,多一個選擇,這是我做翻譯的初心。”
推薦閱讀:文化翻譯學(xué)綱要
【發(fā)布時間】2022-07-25 【信息來源】管理員 【瀏覽點擊】1187次